广东工业大学 |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ENGLISH | 回到旧版

常见问题


1、广东工业大学MBA办学多久了?

答: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03年获得MBA专业学位授予权,是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全国第五批具有MBA办学资格的高校,至今已有十MBA办学历史。


2、广东工业大学MBA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答:根据该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国家A线。以2021年为例,总成绩≥170分,外语≥42分,综合能力≥84分。


3、攻读MBA的学制为多少年?

答:MBA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 年,最长不超过5 年;对于特别优秀者且符合学校提前毕业条件的,可申请提前至2.5 年毕业。


4、攻读MBA的上课时间是怎样安排的?

答:攻读MBA的学生上课时间安排在周六日,原则上不安排在寒暑假和法定节假日。


5、广东工业大学MBA的学费是多少?

答:广东工业大学2022级MBA学费是13.5万元,平均每年4.5万元。

学院设有毓秀新锐系列、毓秀卓越系列、优秀毕业生等奖学金,覆盖面广。重点奖励MBA在读期间,课程学习成绩优秀,积极组织或参与MBA学生社团活动、创业大赛、案例大赛等竞赛,并取得优秀成绩的个人和团队。


6、广东工业大学MBA的上课地点和教学条件如何?

答:广东工业大学MBA上课地点在广州市天河区迎龙路161号管理学院(龙洞校区)。龙洞校区背山面水、环境优美、图书馆和教学服务设施齐全。课间休息室向MBA学生提供免费咖啡和茶水。2022年根据学校部署,计划在揭阳校区开办MBA教育(详情可关注MBA教育中心后续通知)。


7、MBA招生录取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获得最新的信息?

答:我校会随招生录取进程将相关信息及时挂到官网和官方的微信公众号,考生可以进入广东工业大学MBA教育中心院网站(http://mba.gdut.edu.cn/index.action)查询招生信息,或扫码关注“广东工业大学MBA”。

CACB


8、广东工业大学MBA学生生源主要来自哪里?

答:以行业来说,主要来自金融服务业、智能制造、房地产/建筑业、信息科技等企事业单位;以地域来说,广东工业大学MBA生源主要来自于广州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9、广东工业大学MBA有哪些培养方向?

答:在《广东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0修订版)》中,共有七个培养方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与组织发展、数智化营销管理、财务与投资管理、商务大数据分析与管理决策、战略与创新创业(*创新实验班)。


10、广东工业大学MBA授课教授团队如何构建?

答:广东工业大学MBA授课教师主要是本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部分是聘请校外的资深教授和专家。授课教师均经严格筛选,具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深厚理论功底。我们建立了一批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聘请了一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兼职导师,为培养MBA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MBA项目还拥有一批在国外留学多年、英语口语流利、专业理论水平扎实的双语教学教师,可用流利的英语讲授专业课程,使学生享受到国际化与本土化完美结合的专业教学。


11、广东工业大学MBA项目与港澳及国外大学的交流情况如何?

答:广东工业大学MBA项目建立了与香港岭南大学商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挪威阿格德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等高校商学院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校每年会与海外高校的商学院联合举办“海外课堂”。MBA学生前往海外高校进行为期1-2 周的学习,包括课程学习、企业参访、文化交流、素质拓展等。


12、广东工业大学MBA项目具有哪些优势?

答:1)扎实完备学科基础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业企业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全国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作为学院两大龙头学科,连续多年位列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25%,并在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第二届中国学科评级中进入全国前40强。

(2)实力雄厚师资队伍。拥有专业理论深厚、企业实战经验丰富的MBA师资队伍,93%以上师资拥有海外背景,98%拥有博士学位,企业导师超过150名。

(3)海量规模校友资源。40多万广东工业大学校友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管理学院每年千余名研究生、本科生毕业,遍布粤港澳大湾区各行各业,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

(4)丰富多样平台资源。拥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针对国家和大湾区产业需求,建设有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学院、印制电子电路(PCB)学院、机器人学院等一批示范性产业学院;建设有“工大创谷”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际级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基地;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联合建立了多个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

(5)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和多维协同培养模式。根据学生职业背景和研修兴趣科学分班,实现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培养;充分整合校内外、国内外资源,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学习渠道,如“移动课堂”、“海外课堂”、“睿德大讲堂”。